圣火采集人手持采火棒登上海丝古船采集圣火。周军 摄
10月23日清晨,晴空碧海映衬下的北海市合浦县海丝首港,身着一袭白色连衣裙的圣火采集人,高擎着采火棒从海丝古船拾级而下,在14名圣火少女的簇拥中登上主席台。当她将采火棒倾入圣火盆的那一刻,圣火盆顿时燃起熊熊烈焰。
随后,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以海丝首港为起点,开始在全区范围传递。
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学青会组委会主任刘宁接过火种护卫递来的火炬,点燃后交至第1棒火炬手、北海市委书记蔡锦军手中;蔡锦军起跑,穿过舞台,与第2棒火炬手、实现中国男子百米亚运金牌零突破的“亚洲飞人”劳义完成传递;劳义庄严举起火炬登船,把象征着丝路精神的火焰从合浦始发港码头,经由海上传递至汐海阁码头。
圣火从合浦始发港码头出发,经由海上传递至汐海阁码头。周军 摄
海天相接,白帆远影,圣火与古港跨越时空交汇,连接起历史与现实。
纵观历史上举办过的大型体育赛事,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火炬传递都是大幕开启前一个庄严而又神圣的仪式,被赋予非凡的意义。而圣火采集地,就是这一切的起点。
首届学青会圣火采集,缘何选址海丝首港?火炬传递首站,又为何青睐北海?
我们可以从启动仪式开始前上演的历史舞剧《碧海丝路》片段中探知一二。这部以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为背景的舞剧,在深情讲述主人公大浦和阿斑爱情故事的同时,展示了古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艰辛与勇气,也生动再现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情景。
在20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随着造船、航海技术逐渐成熟,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和繁荣。《汉书·地理志》记载了早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由徐闻(今广东徐闻境)、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出发,乘船约5个月到达都元国(今马来半岛西南沿岸),又行船约4个月到达邑卢没国(今缅甸南海岸),再行船20多天到达谌离国(今缅甸西南沿海岸),登陆后步行10多天到达夫甘都卢国(今缅甸浦甘城附近),从夫甘都卢国行船2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部海岸),自黄支国行船约8个月到达皮宗(今马来半岛东南),再行船约2个月到达日南(今越南中部)、象林交界,黄支国南面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
合浦为合浦郡治所,是当时北部湾沿海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徐闻港闭塞以后,合浦顺理成章成为海外交通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北海由此打破了地域限制,走出北部湾,走出南海,迈向印度洋、太平洋,开始了长久的对外开放与合作。
可以说,北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开放史。从2000多年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到1876年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再到1984年成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北海的血脉里一直流淌着开放的基因。
迈入新时代的北海,在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北海已成为西南地区唯一同时拥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深水海港、全天候机场及管道运输“五位一体”交通网络的城市,成为广西向海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在讲述古丝绸之路历史时提到,“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
由此可见,写好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借鉴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寓意,把“传承基因、点亮梦想、运动健康、奋斗幸福”的理念传承下去,正是首届学青会圣火采集选址北海的深层用意。
一个值得品味的细节,作为首届学青会火炬传递的首站,北海的火炬传递路线创新设置了圣火海上传递过程。近600米的海上路线,古港、沙滩、红树林、海上栈道,新时代壮美广西的斑斓画卷跟随护送圣火的船只行迹徐徐铺展开,这份中国人特有的浪漫在火炬传递的路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圣火经汐海阁码头上岸后送至北部湾广场,再途经长青路、北京路、站北路,到达终点北海市第九中学。北海市第九中学是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走出了残奥会游泳冠军李俊升、亚运会跆拳道冠军骆宗诗等优秀体育人才,作为北海站传递的收火点,精准体现和诠释了首届学青会逐梦青春的主旨。
以青春之名逐梦,以青春之名担当,仿佛一股强大的信念,注入每一位火炬手心中。
第30棒火炬手、北海市实验学校初二学生邹柏贤年仅13岁,是火炬传递北海站年龄最小的火炬手。
“接过火炬就像接过未来。”邹柏贤这样形容自己人生首次传递火炬之旅。话语中,洋溢着新时代青少年一代敢梦敢想、勇闯勇拼的自信与骄傲。他曾数十次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是第十五届“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
北海站的火炬手名单里,既有体育世界冠军、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也有抗疫先锋、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五四奖章获得者。他们当中,有退役军人、警察、消防员、教师、医护人员、学生、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员、社区工作者……来自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向五四奖章获得者、优秀体育教练员、优秀体育运动员、优秀教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等倾斜,也是首届学青会火炬手的选拔标准,以青少年先进典型、时代新人代表为榜样,激励更多青年学子见贤思齐、赶超跨越。
10月31日,火炬传递桂林站两名火炬手准备交接。刘峥 摄
火炬传递,传递着团结和友谊,传递着奥林匹克精神,这场全民参与的盛会,亦是一次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契机。
10月23日起,首届学青会火炬传递轮流在广西14个设区市进行,每个城市传递一天,于11月5日开幕式当天传到南宁。
14天的传递,火炬手们或沿江、沿海、沿边而跑,或经过国门边关、革命老区、红色景点、历史街区、现代新城,他们将城市魅力与体育活力相融合,让城市的脉搏在火炬传递中有力激荡。
链接 〉〉
首届学青会的手持火炬造型从数字“1”中演化而来。数字“1”既代表首届学青会的独有属性,同时寓意青年人勇争第一的信心和决心。火炬出火口设计源自铜鼓图纹,寓意铜鼓催征放飞青春梦想。火炬总长度约0.68米,外壳采用轻质合金材质,适合手持。炬身图案以学青会会徽青春飞扬形象为核心设计理念,通过会徽多彩的颜色结合散射状线条造型,体现出活力飞扬、青春绽放的寓意。火炬造型不仅优雅美观,而且科技含量足,具备在极端天气环境下运行的能力,经过测试不惧8级大风和150毫米降雨。火炬内部燃烧器采用多段燃烧方式,火焰根部位于出火口内部,使炬焰在极端天气下可稳定燃烧,并将火焰高度保持在250毫米至300毫米。(谢羲薇)